“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”。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,助力乡村文化振兴,6月26日,yl6809永利官网“乡”约丹青志愿服务队奔赴鹤壁浚县,开展以“探寻非遗活态传承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”为主题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聚焦当地特色非遗项目“万福虎”,开启一场非遗传承与青春担当交融的文化探寻之旅。

参观学习中,成员们聆听传承故事,了解万福虎承载的民俗文化。同学们积极与传承人交流,探讨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路径,以青春视角为古老技艺活态传承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聚智。


“万福虎”传承人秦然
为同学讲解创作细节
随后,同学们拜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“万福虎”传承人黄贵莲。黄贵莲向同学们讲述,万福虎的创作之源,一是对生活美好的期望,二是浚县地域风土、生活的哲思,三是盼以作品让古老民俗在当代延续。

黄贵莲与同学们分享日常诗歌、植物画手稿

除此之外,同学们了解到“万福虎”的形象虽多以“虎”为原型,融入浚县民俗文化与审美,近年来也尝试了大胆创新,比如在形态、装饰上融入现代元素,除了传统的绣“虎”,也增加了“贴”虎和“画”虎,更贴近当下生活。这些作品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手艺的坚守,借虎之形,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让古老技艺在协作创作中焕发生机,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、乡村与外界的文化纽带 。



“画”虎作品






“贴”虎作品
传承人秦然表示,尽管工艺改进,“从选料裁剪,到做好装包,绘上画面。虽说都是简单常见的针线活儿工具,单完成一只“万福虎”需要十几道工序,样式简单的也需花上几天时间,花样复杂的更得花上几个月。”
“年轻人速度快但不会针线活,老年人是活很细致但做不快”。交谈中,秦然也对技艺传承表达出了些许隐忧。产品量产速度慢,市场依赖和需求减少,经济效益不高。愿意学习和传承的人越来越少,技艺传承面临着断层风险。


翻口工序

用工具压实

填充完毕
同学们上手体验制作,仅填充“虎身”这一道工序就耗时65分钟,使同学们切实体会到非遗制作的精细与不易,更懂得传承人坚守技艺的珍贵。
有人说,非遗是“老祖宗的高定”。在追求效率的现代洪流中,那倾注心神、追求极致的“慢工细活”里蕴藏着精神的纯粹与时间的重量,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韧性、耐心和定力。此次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同学们以青春之眼洞察非遗魅力,用实践之行助力文化传承,既为乡村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,也让自身在触摸历史、对话传统中,厚植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。未来,yl6809永利官网将持续搭建实践平台,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、乡村振兴的赋能者,让非遗之美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,让青春力量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。